ERP生产计划改善实例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

一、不良效应和恶性循环

1、生产管理观念和意思落后

以成本和效益为核心,没有把客户满意度、客户服务水平为衡目标。把费用控制作为主要手段,致使非生产人员(指挥和领导)编制受限,反而造成了准交率低、交货周期长,作业效率低现象(资源产出效率极低)。

2、生产管理方法落后

工厂整体布局不科学,物流路径非常不科学:路径长且物流对冲严重,极大浪费人工。

车间的设备布局不合理,未按照物流走向布置设备,物流和产品流转不科学。现场5S差,员工怠工、待工等非作业时间差。员工作业过程设备化、工具工装化程度低,手工作业多,作业效率低。

无月计划、周计划和日计划,以完工计划代替开工计划,计划控制精度差。

3、组织结构不健全

没有独立的工艺部门,没有独立的PMC部门,没有核心的生产组织体系。生产计划、采购和仓库分属不同的部门,协同性较差。

无PMC部门,造成了无核心指挥部门,协同性差。

4、基础数据差,经验管理为主

虽然很早就上线了金蝶K3 WISE的ERP系统,但是版本比较老,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更新。ERP系统仅仅使用了进销存和财务系统,并没有使用生产管理系统。

物料编号、BOM和库存均存在较大的瑕疵,BOM的不紧没有分级,而且错误率也比较高,更没有BOM的校正流程和机制。

自制件的入库数据较差,甚至成品均不能及时、入库。仅仅成品做出库处理。

没有标准工序、没有标准工时,目前为止还是计时工资。

外购件的即时库存相对较准,但是自制件未走入库和出库流程,**的齐套控制无法实现。

5、缺少规范的运作体制和机制

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规范的订单评审和确认、产品设计和投放、物料需求控制、生产计划投放和控制等成熟的运行机制。作业过程还是以口头、纸质为主,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能力较弱。

无计划、无调度和无改善机制,协同性极差。

二、改善目标

1、建立稳定的生产运作体系,建立以订单优先序为核心的生产机制,提升准交率。

2、逐步建立起以计件结算为核心的员工薪资体系,逐步实现员工薪资计件化。

三、改善工作任务书

1、生产计划改善任务

四、已采取的改善措施

1、强化计划组织

明确以计划员**计划为主的PMC部门,建立起*总总直接领导的计划体系。

明确以日调度:计划、车间、采购、仓库等人员,以销售订单为核心的优先序、齐套生产作业机制。

明确销售订单交货周期、交货日的控制机制,尽量控制插单、急单的发生。

2、建立以销售订单优先级为依据的生产任务作业体系

区分了所有销售订单的优先级:正常订单 > 特殊客户订单 > 备货订单

建立了以订单交货周期消耗为依据的订单优先级:黑色(订单延误)>红色(快延误)>黄色(正常)>白色(少投料)。

明确了订单集批的依据:允许集批,但是白色区域的订单任务并批时,需要*总批准。

明确了销售订单关闭的顺序:先关闭正常订单,再关闭特殊客户订单,最后关闭备库订单。

欠货只欠备货订单,不得欠正常订单、特殊客户订单。

明确了生产任务的关闭机制:日调度会时,现场关闭任务。

清理了销售订单,并区分了正常订单、特殊客户订单、备库订单。

设计并实现了PMC作业系统:开发了适应甲方需求的小软件系统,实现了正常订单、特殊客户订单、备库订单的黑、红、黄、白的输出。

图1 甲方PMC管理系统

3、建立以班组计件(**班组)为试点的计件工资结算体系

确立了计件工资的核算模式:顺算模式。

确定了**(班组)的基础数据收集和核算公司。

正在进行ERP出入库型号、计件单价型号的对应表确认。

图2 **(班组)计件工资结算逻辑图

五、面临挑战

1、执行力差

很多工作部署后,迟迟得不到落实。

2、人力资源弱

由于组织结构不健全,而且PMC的人员数量、人员的技能均比较弱,基础数据不全,致使推进力度、速度受到极大的影响。

3、协同性差

各个部门都要改善的愿望,但是多部门协同时配合性差。各个部门的任务往往均落实到车间、生产部门上,而生产部门需要忙于生产任务的完成。许多任务往往得不到落实。

4、改善周期长、见效慢

由于能力做,执行力又差,致使改善进度慢,效果差。反过来影响下一步的改善工作。

5、高层领导支持力度弱

高层领导想支持,肯支持,但是中层和基层能力弱,致使高层的支持无法落地,无法得到中层和基层的有效落地。

六、下一步改善建议

6.1 已有改善的巩固和优化

任务一:生产计划控制

1、有效执行优先顺序开工、报工和关闭机制

已经用软件将甲方所有的生产任务按照交货日、交货周期根据模型计算,确定了生产任务的优先顺序:

最高:黑色,订单已经延误

次高,红色,订单即将延误

中间,黄色,订单需要关注

较低,绿色,订单处于正常状态

很低,兰色,订单不允许开工(或者,必须经过核准后开工)

图3 **生产任务优先顺序示意图

2、订单报工

建立每天由**、**、**三个车间、PMC计划员、出运员、采购员(必要时)组成的调度会议。并确定如下事宜:

第一,检讨前日的完工状态和异常修补措施和资源配置。

第二,稽核当日、后一日生产任务的齐套和所需要的协同事宜

第三,关闭可以关闭的生产任务,并按照以下顺序结案:正常订单→特殊客户→公司备库。

任务二:计件工资结算

1、软件完善

已经根据甲方现有(**)计件结算的模式和可以收集到的基础数据,编制了**成型工段集体计件的模型(本周现状安装和调整)。

2、计件工资使用和完善

根据多个月的测试数据核算并与2018年实际发放的工资对比,调整工资定额、标准机型-非标机型折算系统、标准批量与非标准批量的折算系统,进行并行测试。

注:计件工资完成数量基准:当月在ERP完工入库量。

3、计件工资正式上线

依据测试和调整值,**成型班组首先使用并推广至全部。

6.2 剩余任务的推动

由于甲方的生产制造系统存在组织结构、人员编制、供应链流程、基础数据、管理方式和方法一系列的问题,变革的范围、方式均非常大,建议如下:

1、在忙季前和忙季中,就进行6.1任务的推动,降低人天投入。改善处于准静止状态。

2、在忙季结束后,实现较大范围和变革。

第一,是组织结构的变革

目前甲方的制造体系基本上是处于一个较大部门:制造部。是与采购和仓库平级的一个部门,战略地位不够高。没有PMC部门且PMC部门的人员配置不佳(少且能力弱)。其余部门的人员配置也十分欠缺:缺**车间主任和配料组、缺工艺人员等。

未来需要整合生产和现有的采购、仓库,实现大的的交付系统:

图 4 改善后组织结构图

图5 标准PMC组织结构和人员编制

第二,人员编制优化

在三个部门必须进行人员优化:

A、PMC

需要在PMC加大投入,增加专职的物料控制(将人员从目前的采购部门调入)、计划(至少2人,一人负责**和**计划、一人负责**计划)以确保物料的可得性。计划员作为计划主管保持不变。

B、工艺

新增至少两名工艺人员,其中一人负责甲方现有产品的工艺和工价的编制、校正和维护。一人负责图纸、物料和BOM的完善。建立起完整的BOM和图纸管理体制和机制,确保生产处于可控状态。

第三,供应链流程优化

建立起从销售订单评审、录入系统、物料需求和采购订单下达和跟催、物料入库、生产任务开工和齐套出库、半成品/成品入库和工单关闭的完整作业流程。

建立起客户订单、客户备货订单、公司备货订单的缓冲机制,分别建立MTO(订单式生产)、MTS(备库式生产)转化为MTA(可得性生产)的业务模式(标准机型、特殊机型。特殊机型的制造周期、标准机型的库存水位等)。

建立起订单异常、缓冲异常、质量异常等生产过程异常的协调机制和改善机制,建立起日调度会、周工作例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,确保生产过程有效控制。

第四,建立和完善基础数据并用好ERP系统

逐步完善BOM(编制、发布和校正)、图纸、工艺和标准工时的基础生产管理数据,避免在技术源头上出现较大的失误和错误,以免对生产过程造成较大的伤害。

逐步完成库存物流的优化,改变出入库的流程和机制,校正即时库存数据,实现实物与ERP账目的同步和准确。

第五,采用基于客户订单的拉动系统

建立起以“MTO销售订单交货日”、“MTS备货成品库存水位”为拉动点的生产任务、采购订单的优先顺序体系。

建立起“采购订单优先顺序”、“生产任务优先顺序”的物料跟催、生产任务单投放(开始领料)的可得性控制系统,以确保总妆前齐套。

建立起**车间的仓库配料机制并实现中、小批量的投料,加快**车间的订单齐套(整车发运),增加流动性。

建立起的计件工资体系,并监控焊接工段的任务完成情况,确保工厂整个瓶颈产出。

第六,上述五个管理动作的改善,必须得到总经理及高层领导的共识,并投资相关资源(尤其是计划、工艺人员)才可以得到有效实现。